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淮安守将祖大弼-《汉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不是他的身子骨好了,恰恰相反,是更弱了。
    正因为更弱了,多尔衮明白,必须打胜这仗,这样才可以妥善安排身后事。
    之所以将徐州八万大军拱手交给野心颇大的阿济格,这也是一种妥协的策略,以徐州大军换取阿济格对自己有限的、短暂的支持,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,能从容打完这场,很可能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仗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多尔衮的凭仗、杀着,并非是徐州八万大军。
    多尔衮怎么可能将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凭仗、杀着,交给阿济格呢?
    事实上,阿济格在多尔衮心里,充其量就是一个障眼法,用来迷惑吴争。
    吴争,在多尔衮的心里,已经上升到了毕生之敌的高度。
    已经需要多尔衮冒着死在半途的凶险,南下亲自指挥这场决定黄河南岸、半壁江山归属的战役了。
    去往兖州的路上,多尔衮在心中感慨,英雄迟暮,奈何?!
    ……。
    淮安城。
    连续三天的激战,让整个淮安城一片死寂。
    街道上除了军队,百姓早已闭户不出。
    年过六十的祖大弼,确实很有经验。
    他知道,如果不全城戒严,以吴王在江南不败之声望,淮安汉人百姓定为夹道欢迎,甚至私下暗通,那么,这城没破,也等于破了。
    先戒严,后征丁,押上城墙,做一仗,见下血,然后就有了血仇,不用监视,也肯拼命了。
    只要精锐不溃,这些壮丁就不会先溃,溃,即斩!
    这就是沙场老将的干练,简单,有效!
    他揣摩准了人心,这些壮丁,就算原本心向吴王,可只要身边亲人、乡邻战死了,马上,他们的心就会和自己战在一起,这就是人性。
    对于城外“隆隆”的炮声,祖大弼根本不在乎,有种你能轰塌城墙啊!
    这是一丈多厚的城墙,就算你架上百十门重炮,想轰塌,那也得猴年马月了,而不用多,只要十天,甚至更少,摄政王大军就会将你们一窝烩了!
    这时,有士兵进来禀报,“禀将军,敌军偏师西进,高良涧失守,敌军正沿湖岸向北,攻武家墩,有包抄我北门之意……。”
    “多少人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