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三十三章 民族英雄,永垂不朽!-《汉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一个合格的将领和一个不称职的将领,在面对选择时,是完全不同的。
    譬如象蒋全义部,其实掉头跑,至少也可以跑出一部分人,反而是向前冲,那一旦胶着,就是死路一条。
    可蒋全义毅然选择向前冲,这就无形之中,导致城墙上的守军分兵,这一分兵,严重地影响了城墙的火力密度,间接给鲁之域二百多人,奠定地迅速接近城墙的机会。当然,清兵调小炮打击蒋全义,也是鲁之域部能顺利靠近城墙的主因之一。
    再譬如鲁之域,首先他在接到吴争命令时,能分析吴争调兵的用意,随即调集战马,以小部前出,火速赶往秀水,已经奠定了此战必胜之局。
    就算蒋全义部全军覆没,对此战的最后结果也没有任何影响了。
    因为东城二百余清兵,已经处在鲁之域外围,吴争内围的包围之中。
    而鲁之域在遭到城墙上六门重炮轰击之时,如果换了寻常将领,首先会思考是不是城墙上有重兵埋伏?是不是该退出射程之外,探明情况再作定夺?
    加上二百多人都是骑兵,骑兵不适合攻城,就算鲁之域真的这么做了,战后一样挑不出错处来。
    但鲁之域首先想到的却是吴争的安危,想到的是吴争万一有难,这个势力就会分崩离析。
    于是,就有了蒋全义无意地帮助鲁之哉牵制了城墙上的守军,而鲁之域在无意之中,拯救了原本会全军覆没的蒋全义部。
    错误的前提,加上错误的理解,可结果却朝着正确的方向去了。
    这就是一个良将的本能反应。
    仅用了一柱香的时间,在东西、内外的合击之下,清兵溃了,城墙上就算溃最多也就是跳下城墙,虽不致摔死,可往哪逃?
    清兵降了,没死的都降了,一百三十余人。
    ……。
    吴争在控制了码头之后,率部回援西城。
    张煌言督战的西城,是此战打得耗时最多的战斗。
    此时府兵已经攻上城墙,敌我双方短兵相接。
    至少有一半守军已经溃逃,但余部却是在硬抗。
    原本西城城防是由孙正强负责的,可孙正强不肯远离陈洪范,生怕陈洪范给他背黑锅,于是这四百人的指挥就交给了一个牛录章京马建忠(原牛录额真,后又改叫佐额,相当于明千总)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