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一七章 草原行-《回到清朝做盐商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漠南草原产的皮毛大都送到了这里,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加工集散地。
    从张家口延伸出来的铁路会修建到这里。
    最快明年就能够通车了。
    董书恒见到当地的火车站都已经修好了,看样子大家对火车还是非常欢迎的。
    在复兴军全方位的宣传下,铁路已经的成了能够带动地方走向富裕的代名词。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通上火车。
    什么有地方上的士绅、工厂主集资修建到当地的支线铁路。按照复兴军的规定,私人只可以投资支线铁路。
    董书恒决定草原上水源充沛的地方都建立了林场。这些林场可不是伐木的,而是栽树的。
    因为历史的原因,草原上的树木退化的很厉害。
    原本历史上在漠南草原的还是有很多的树林的。
    但是到了明清以后,逐渐的退化,尤其是明末经历了小冰河期,草原上的树木退化的更加厉害。
    明朝时期在河套地区建立城池,开发耕地也破坏了很多林地。
    陈冬生曾经简易从新开发河套地区的耕地,建立农场。
    但是这个方案被董书恒否决了。现在复兴军在远离本土的地方有的是可以开发的土地。
    他不仅仅不准备开发草原上的耕地。还在当地建立了大量的林场,专门将这些靠近水源的土地种上树木。
    这次董书恒到草原有一方面原因就是为了检查植树的情况。
    这个政策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权力强行推行下去。
    底下的人包括很多高层都不大理解。
    这个时期,新京地区的沙尘暴还不是太明显,但是已经出现了。
    董书恒在年初的时候进驻新京就已经感受到了。
    董书恒还让内阁专门制定了草原法令。规定了禁止随意将草场或者林场改做他用。
    尤其是改做耕地。哪怕是是草场的所有者都不允许改变草场的用途。
    同时还规定了在草原上的禁止放牧任何品种的山羊,山羊会啃食草根,对草原的影响非常大。
    复兴军已经引进了一些优质品种的绵羊。
    在与国产的绵羊品种进行杂交之后,现在已经开始在牧民中进行推广。
    董书恒见到了大量的小树林,不过现在都还是小树苗。
    他还去慰问了林场的工人。
    在林场中会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给林场耕种。这是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。
    以后这些树木长大了,林子的产出也是可以赚钱的。这些将维持住林场的运转。还好林场的用工数量要比农场少的多。
    穿过乌兰察布,沿途在左翼中旗休息了一下。
    董书恒又去看了开发中的漠北露天。
    这里就是实实在在的戈壁滩了,条件比较恶劣。
    董叔恒将杨兮妹和吕飞燕留在了赛音山达。
    自己则在刚刚赶来的齐彬的陪同下一同赶到了铜矿场。
    “齐彬,有了这个矿场,以后我们都不用再担心缺铜了。”董书恒说道。
    “是的,总统,我们的勘察人员说这个大铜矿可以开采上百年。”齐彬也很兴奋,光是搞起了这一个项目就一件足够大的功劳了。
    齐彬非常的感激董书恒能够将他任命为漠北大都护。
    他知道这个职务的分量非常的重。由此可见董书恒对自己的器重。
    因此,他早就已经将自己当成了一个华夏人。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